台灣年吞9億顆安眠藥  失眠之島是如何煉成的

2022-10-31
文章類型 : 遊戲家事

台灣每四人就有一人有失眠困擾,每10人就有一人深受慢性失眠所苦,安眠藥用量更高居亞洲第一、全球第二。

過去兩年,台灣在COVID-19防疫上端出亮眼成果,無奈的是,這場世紀大疫仍然打亂台灣人的生活作息,遠距辦公成了企業運作新常態,即便是週末,窩在家中追劇也成為全民的防疫日常,長期日夜顛倒,讓台灣原本就嚴重的失眠問題雪上加霜。

每四人就有一人睡不好 安眠藥用量全球第二
每個人一生當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,但台灣每四人就有一人有失眠困擾,每10人就有一人深受慢性失眠所苦,從鎮靜安眠藥的用藥數量就能看出端倪。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,2014年全台使用的安眠藥多達3.2億顆,到了2018年已增至超過9億顆,高居亞洲第一、全球第二,是什麼原因讓台灣成為失眠之島?

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分析發現,國內失眠患者主要集中在高齡及女性這兩大族群,且失眠比例逐年攀升。調查顯示,50歲至59歲族群慢性失眠比率達16.7%、60歲至69歲更高達22.7%,研判這個年紀正介於事業巔峰或屆退休年齡,除了可能面臨較大壓力,慢性疾病也可能是造成失眠的重要主因。

綜觀各年齡層,女性出現睡眠困擾的比率也明顯高於男性,基隆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于鍾傑解釋,女性的個性天生就比男性敏感,尤其遇到生理期、懷孕、更年期階段,受到生理及荷爾蒙變化影響,失眠比率更高;除此之外,壓力、3C產品使用、輪班工作等原因,都是台灣常見的失眠危險因子。

不過,于鍾傑認為,儘管台灣安眠藥用量高居全球第二,並不代表台灣失眠狀況真的比其他國家來得嚴重,失眠問題加劇全球皆然。台灣有全民健保,就醫便宜、方便。相較之下,國外就醫不如台灣便利,人們即便有輕微失眠,也習慣到藥局購買褪黑激素或藥物,不見得都會留下紀錄。


年輕人失眠求診比例增 輪班工作是元凶
台灣在追求經濟、科技發展的路上,逐漸發展出輪班文化,舉凡科技業、警察、醫護人員、超商店員等工作都需要輪班,卻忽略輪班工作恐加劇失眠問題。

「這幾年的門診觀察,年輕人因失眠求診比例明顯提高,一問之下才發現,他們的共通點就是從事日夜輪班的工作。」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教授陳濘宏說,台灣輪班工作者的慢性失眠盛行率高達23.3%,是白班工作者的2.18倍,且輪班頻率愈快、失眠盛行率就愈高,癥結點就在於對「生理時鐘」的不了解。

各行各業排班邏輯百百種,有些人一個月換一次班別,影響較少,但也有不少人在短短一週內就要輪值日班、晚班、大夜班,也就是俗稱的「花花班」。舉例來說:有個人前一天半夜12時才剛下班,幾小時後又要接著輪早班,根本無法好好休息,長期睡不飽、日夜顛倒,想要不失眠也難。



輪班傷身又傷心 緩慢順時鐘排班更健康
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調查發現,一週內要輪多種班別的工作者,慢性失眠比率高達35.4%,平均每三人就有一人失眠,一個月內輪值大夜班天數愈高者,慢性失眠比率也愈高。值得注意的是,輪班工作者不但比日班工作者容易感冒,也有較高比例罹患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及精神情緒疾病。

從醫學角度來看,只要掌握「緩慢」、「順時鐘」兩原則,就能大幅改善輪班工作者的失眠問題。臨床心理師吳家碩建議,每一班表最好維持兩週以上,讓生理時鐘可以與工作時間同步,班別轉換之間最好有兩天以上休假,幫助身體重新適應;排班時也應順時鐘,例如:先排早班、再排夜班、最後才是大夜班,這樣的排班方式有助於生理時鐘更快適應改變。

身為輪班工作者,有一些小技巧可幫助穩定作息,首先是休假時也要維持與上班時間同樣的作息,尤其習慣白天才睡覺的民眾,一定要營造出夜晚的氛圍,臥室窗簾要夠厚、隔音夠好、手機關機,讓身體在睡眠期間能夠如夜晚般不被打擾。

新冠疫情打亂作息 睡眠障礙成醫界隱憂
COVID-19疫情之下,人們宅在家裡的時間變長了,隔離、生活型態改變,加上對於疫情的焦慮感,的確讓更多人出現睡眠困擾。于鍾傑坦言,染疫可能影響攸關睡眠的自律神經系統,但出現較嚴重失眠症狀的患者,絕大多數都是原本就有睡眠困擾的個案,這些人個性原本就比較容易緊張,染疫後擔心健康狀況、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,失眠狀況就更明顯。

相較於國外,台灣染疫人數較少,「長新冠」導致的失眠患者人數不多,更多的是隔離政策衍生出來的失眠問題。陳濘宏說,回憶起前兩年,確診個案一隔離就是14天起跳,要是同住家人不幸接連染疫,有些人甚至被關在家中長達一個月,原本的生活、工作一夕間歸零,連家門都不能踏出一步,與社會隔離帶來的壓力與孤寂,加上在家中追劇打發時間影響作息,都是失眠幫凶。

台灣目前已縮短隔離天數,但過去兩年的疫情仍然大幅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,隨防疫措施一一解封,人們生活回歸正常,睡眠障礙帶來的生理與心理問題,卻是醫界必須面對的一大隱憂。